我要做報告用~
可以跟我說
它的起源.行銷.產品及競爭對手等...
er">
關於新力
由於內容過多 僅擷取部份.. 您可前往網站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SONY
東通工時代
特麗霓虹技術1950年代,新力的黑白電視雖然大賣,但其技術競爭力卻毫無優勢,其後所製造的彩色電視量產良率上的品質亦不甚理想,導致巨額虧損甚至公司已到達倒閉的邊緣。1967年,新力發表了由井深大親自加入開發特麗霓虹(Trinitron)映像管技術,這項技術使得新力電視在全球熱賣,盛田昭夫自日本開發銀行借得巨額開發債務也在3年還清。
空前成功的PlayStation關於此話題更進一步的細節,見新力電腦娛樂。
由於任天堂公司所出品的紅白任天堂主機的成功,促使新力在1988年發佈與任天堂合作,開發共同開發超級任天堂用CD-ROM主機。1992年5月在任天堂的背叛之下合作破局,久多良木健向當時最高經營決策者大賀典雄全力爭取開發新一代遊戲機計畫,大賀典雄在眾多的反對聲浪中,強力為久多良木健的遊戲機開發計畫背書,1993年開始,新力旗下的「日本新力音樂」成立新力電腦娛樂(SCE),並計畫代號〈PS-X〉開發新一代的CD-ROM遊戲主機,全力對抗任天堂所主導的遊戲市場。1994年12月3日推出了SCE推出了PlayStation(PS),2000年9月14日SCE推出了PlayStation 2(PS2),2004年12月12日,推出PlayStation Portable(PSP),截至2005年6月30日止,銷售量高達2億315萬台,成為Walkman後,全球最為成功的產品。
數位、夢想、小孩
在大賀典雄的欽定下,躍過十四位資深董監事與資深元老,新力在1995年3月22日宣佈由默默無名的出井伸之出任社長,激起媒體記者一片「出井是誰?」的疑問,1995年4月1日上任,也開啟了10年的出井伸之數位夢想時代。自1995年擔任以來,在公司的內部改革中,出井伸之引進美國董事會的模式,將原內部董事會的成員大幅削減,並提高外部董事。 在公司的定位與經營理念中,提出了「數位、夢想、小孩」、「Do you dream in Sony」、「無所不在的價值網路」…等對新力新的願景,出井伸之認為新力賣的是個人體驗,我們存在的理由是創造人們的欲望,提供一種夢想。
他的結論是:
「新力賣的是個人體驗,電影、VAIO、PlayStation、Walkman等等。它們不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必需品,我們存在的理由是創造人們的慾望,進入他們的生活,提供一種夢想,為了達到這目地,我們得保持充滿好奇和歡樂的赤子之心,給予人們一種像孩子般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
「如果不發展出一個嶄新的業務模式,新力將淪為網路操作者零部件供應商。新的新力產品就應是娛樂、電子和情感的融合。」
以電子、遊戲、娛樂、金融四大領域,帶進數位化、網路化。1996年後新力入續推出了CyberShot、VAIO、Clie…等數位化的產品,並在市場上獲得了空前得成功。而在原本收益及差的電影事業群,找來了媒體人霍華德·史特林,在其改革下營運逐漸好轉,而後推出《蜘蛛人》、《臥虎藏龍》…等熱賣,娛樂事業群成為了新力獲利來源,新力在2001年4月公佈的2000年財報,也靠著PlayStation 2的熱賣新力獲得成立以來25億美元的空前最高獲利。
隕石墬落般的危機- 新力衝擊(Sony Shock)
PlayStation遊戲機打敗了勁敵任天堂逼走了SEGA、數位相機領先傳統相機品牌、影像接收晶片獨佔巿場、VAIO系列個人電腦熱賣。但自2001全球經濟衰退、網路泡沫化;1994年發表至今PlayStation開發後已經有10年未再發表獨創性的產品,本身在電子領域中因為WalkMan不支持MP3格式造成蘋果電腦的iPod數位隨身聽在全球熱賣取代了WalkMan地位,擁有自傲特麗霓虹(Trinitron)技術的WEGA獨自開發高清影像技術而錯估液晶電視的發展,使得擁有液晶技術的夏普(Sharp)、三星(Samsung)取得電視影像的領導地位,一連串的決策錯誤以及電子產品價格不斷壓縮…等因素。新力在2000年的空前成功再2002年後至今卻延重受挫。
2003年4月,新力公佈2002財政年度報表,公司鉅額虧損的財報發表後,新力危機開始浮現表面,引發了新力衝擊(Sony Shock),新力股票連續2天跌停40%,並誘發日本股市的高科技股紛紛跳水,帶動日經指數大幅下跌,震撼了日本股市的高科技公司的股票紛紛遭到拋售。出井伸之遭受批判作夢做太久、不務正業聲音也不斷出現,從過去被評選為最成功的CEO淪落成最差勁的CEO。2003年12月出井伸之說明網路就像隕石墬落一樣,恐龍因此慘遭滅絕,現在的新力正有如此的危機存在。當月也發布了期望三年內電子部門盈餘可以達到10%轉型60改革計劃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S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