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的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演進 .............
例:好處方便
er">
數位相機構造
數位相機與膠片式照相機的構造在一點上是一樣的,就是將攝入鏡頭的光記錄在某一種媒體上。但是,攝入鏡頭的光記錄在什麼樣的媒體上,卻有本質上的不同。膠片式照相機的原理是利用膠片使光在感光劑上感光,發生化學變化。而數位相機的原理是利用CCD或是CMOS,使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記錄在記憶體上。也就是說利用光電的轉化。
從鏡頭到曝光部分的技術,數位相機與膠片式照相機是相同的。曝光到記錄媒體部分是數位相機特有的技術,這一點一定得有清楚的認識。
膠片式照相機曝光過程﹕
1.經過鏡頭光聚焦在膠片上。
2.膠片上的感光劑隨光發生變化。
3.變化了的感光劑膠片經顯影液顯像。
4.成像。
數位相機曝光過程﹕
1.經過鏡頭光聚焦在CCD(CMOS)上。
2.CCD(CMOS)將光轉換成電信號。
3.經處理器加工,記錄在記憶體上。
4.通過顯示器表示,或經印表機列印。
數位相機的構成要素
數位相機設計的功能豐富。因不必裝入膠卷,體型設計不受膠卷體積的限制,比起膠片式照相機,數位相機的外形設計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是,保留有鏡頭,有取景器,有快門按鈕。CCD和記憶體相當於膠片。1.設定鈕
選擇畫質、消去拍攝畫面等各種設定選擇。根據照相機種類的不同,各種設定分別在不同的按鈕上。有的在液晶顯示器上進行功能設定。
2.快門鍵
與膠片式照相機同樣,拍攝要從按快門開始。不同的地方在於按下快門後,到能拍攝第2張照片之間,需要等數秒甚至20秒不等。這是因為畫像數據需要進行壓縮處理時間。
3.閃光燈
數位相機帶的閃光燈,光度並不太強。不帶閃光燈的機種佔多數。
4.光學式取景器
拍攝時瞄準被攝物用的取景器。有用液晶顯示器代替取景器,而省去取景器的機種。
5.鏡頭
數位相機的鏡頭並不在相機的中央,而附在旁邊的機種佔多數。使用這一類相機時,注意不要遮擋住鏡頭。
6.外部介面
拍攝的畫像可以經過信號傳送給電腦。如果帶有TV輸出介面,還可以在電視螢幕上直接顯示出畫像。
7.電源開關
拍攝前打開電源開關。有些機型此一開關,是用來做拍攝與功能整理切換用。
8.液晶顯示器
液晶顯示器的作用等於取景器,拍攝時瞄準被攝物。還可用來確認拍攝出來的照片。作為取景器來用,液晶顯示器雖用起來得心應手,但因為液晶顯示器耗電,低階機種一般不帶有液晶顯示器。
9.電池
用2或4顆五號電池的機種為主流。除用一般電池外,也有用鋰電池、鎳鎘電池的機型。
10.記憶卡
低階的照相機,只有內記憶體,而無內附可以交換的記憶卡。這種機種的拍攝張數受到一定的限制。
CCD圖像的畫素是畫質的指標
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是受光時,轉換成電信號的器件。使用在掃瞄器、傳真機、電視攝影機等的受光部分。CCD的決定性的指標在於它的畫素。受光畫素越多,圖像的清晰度越高。中階的數位相機的畫素在35~41萬點。高階的數位相機的畫素在80~140萬點。專業的數位相機的畫素有的超過300萬點。根據CCD的構造,畫素與輸出信號的解析度並不是一樣的。
一般來講35萬畫素的CCD輸出信號640x480點陣,80萬畫素的CCD輸出信號1024x768點陣。
超過100萬畫素與CCD的面積
決定畫質的因素除了畫素外,還有幾項因素。首先來看CCD的面積。正如圖2所示,比起35毫米膠片,CCD的面積非常小。為能在這樣狹小的面積上構成鮮明的畫像。必須要求具有高性能的鏡頭。但是,現有的鏡頭的解像度只有每釐米150點的精度。中階機種大多使用1/3英吋的CCD。這樣大小的面積,即使畫素在100萬點以上,也不能獲得高品質的畫質。即使提高輸出信號的解像度,因經鏡頭成像密度不足,訊息量不可能再增大。
若加大CCD的面積,即使使用同樣的鏡頭,畫面的清晰度可以提高。例如,高階機種DS-300(富士照相機)的CCD面積有2/3英吋。比1/3英吋CCD的面積大四倍。今後的數位相機,以超過100萬畫素的機種為主。CCD的面積就更顯得重要。
原色過濾與輔色過濾
CCD的彩色過濾鏡有多種,不僅CCD自身能判斷光的強弱(輝度),而且經彩色過濾還可獲得色彩資訊。這種彩色過濾通過藏藍、大紅、黃、綠(輔色過濾)與紅、綠、藍(原色過濾)的對比,調節拍攝的畫面。一般來說,輔色過濾色彩度低,有比較平淡的感覺。而原色過濾動態範圍擴大,可以再現被攝物的原色。但是,也不能下定論說輔色過濾再現比被攝物的原色效果差。4像素(或3像素)為一單元,經演算合成色彩。根據處理方法不同,合成的色彩有很大不同。這種技術,各家各有所長。這就是為什麼規格表上,即使使用同種性能的CCD,成像的效果還是不大一樣。